close

體內濕氣重原因及調理辦法

 

中醫認為,內濕是因為脾腎陽虛,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證。最簡單的說法,「濕」就是滯留在體內的多餘水分。

有句古話叫: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。濕性黏濁,如油入麵。”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,與熱在一起叫濕熱,與風在一起叫風濕,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。濕邪不去,吃再多的補品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,隔山打牛。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、哮喘、高血壓、心腦血管等疾病,甚至惡性腫瘤,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、痰濕有關。

環境中的潮濕固然可怕,存在體內的「濕」也不可小覷。如果你經常覺得胃口欠佳、整天想打瞌睡、皮膚起疹子,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! 。

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,其中「濕」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。從特殊氣候變化造成病源菌孳長(外濕)到體內水分滯留(內濕),中醫提到的濕病範圍極廣。 正常情況下,人體對於外界溫度、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,但有些人因體質、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,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,水分排不出去,如同洪水潰堤,臟腑運作因水患而受阻。 

此外,現代人少動、多吃、熬夜、壓力大,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,水分代謝失調。體內濕氣過重,會讓人覺得睏倦、身體四肢沉重、沒有食慾、手腳冰冷、皮膚起疹、臉上黏膩不舒服,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。 

「濕疹的人很多都是焦慮、緊張引起的,」皮膚炎治療經驗豐富,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觀察到,交感神經受到情緒影響,水分代謝功能失常,濕氣滯留體內,惡化濕疹症狀。 

尤其居住沿海地區的南方人(如台灣),因環境多雨潮濕,如感染、皮膚發炎等與濕氣有關的疾病特別多。

調理辦法如下:

少吃……….

寒性食物跟冰品,如西瓜、木瓜、茭白筍、竹筍、喝蜂蜜水等,因食物中的濕和寒,易傷肺、影響脾胃。

飲食盡量清淡,油炸、辛辣物少吃。

生菜沙拉、西瓜、大白菜、苦瓜等,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、薑,降低蔬菜寒涼性質。
 

多吃……….

熱辣辣的薑湯發汗,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,預防感冒。

苦溫的中藥甘薑如同慢燉火,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。

也可多服用茯苓、山藥、紅棗、車前子、紫蘇、桂枝、小茴香、肉桂等。

多吃韭菜、蔥蒜、粒胡椒燉湯也能溫補陽氣、調理脾胃,排除體內濕氣。

白木耳具有滋陰潤肺、養胃生津之作用,而陳皮具有治咳去痰、止吐、降氣的作用。

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,多攝取魚類、雞蛋、牛奶、豆製品等食物,多吃蔬菜水果。

冬天是皮膚乾燥、易起濕疹的時候,可以開始吃一點龍眼乾、芝麻等可潤膚活血的食物,預防冬天皮膚病症。

薏仁具有健脾、補肺、清熱、利濕的作用,可去濕、利尿、消水腫,是脾虛者安全度夏的食療佳品。對於皮膚長疹的體內濕氣鬱積情況有預防與改善作用,近年醫學研究報告也指出,薏仁可以降血糖、血脂,尤其是外皮呈棕色的紅薏仁。即便是白色薏仁,也常被中醫師拿來做抗過敏、保養皮膚、去水腫的食療方,易有皮膚問題者可多吃薏仁。

重點重點最重要的就是~~~~~~~運動,不排汗排濕行嘛!古人說有進有出,糞便、尿液及汗水都排出體外簡稱三出缺一不可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推拿 養生保健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師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